2020年市文化和旅游局(体育局、广电局) 工作要点

索 引 号: 011396186/2020-104456 主题分类: 文化;文物;广播、电影、电视;体育;旅游 发布机构: 市文化和旅游局 发文日期: 2020年05月07日 14:40:00 文  号:其他 效力状态: 有效 发布日期: 2020年05月07日 14:40:00 名  称: 2020年市文化和旅游局(体育局、广电局) 工作要点

发布日期:2020-05-07 14:40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全市文化和旅游系统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信心、深化改革、攻坚克难,努力克服疫情影响,推动文化、旅游、体育、广电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奋力打造江汉平原振兴发展高质量示范区作出积极贡献。

一、加强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

1.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和省委、市委具体措施。抓好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完善“思想引领、学习在先”机制。组织系统党员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常态化开展干部队伍思想教育活动,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

2.加强党组织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严格落实“三会一课”、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会等制度,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引导全系统“五型”机关创建工作,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政治意识、专业意识、服务意识、实干意识、廉洁意识。持续推进党员干部“双报到双服务”常态化制度建设,有效凝聚基层治理工作合力。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发挥好两新组织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党建指导员培训管理,提升党务工作能力。

3.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做好新进人员的录用、管理及专业人才引进工作。坚持按照“以对党忠诚选忠诚于党的人,以事业为上选担当干事的人,以扎实作风选作风扎实的人”的基本要求把好选人用人关口。积极申报全国“金牌导游”文化和旅游能人等人才培养项目,做好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和湖北文化名家、“荆楚百优”等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推荐工作。积极参加第二届全省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

4.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持严的主基调,持续整治“四风”,坚决防止和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纪检干部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基层党组织纪检委员。开展第21个党风廉政建设宣教月活动。扎实推进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十进十建”工作。

5.推进普法宣教工作。深入学习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高干部职工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坚持以提高干部职工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为重点,强化各类法律法规学习,努力提升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新冠疫情防控

6. 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抓好全公共文博场馆、旅游景区、互联网服务场所、文化娱乐场所的疫情防控工作,落实领导包保、日常抽查、随机暗访检查的工作机制。完成省、市疫情防控办和各工作组布置的工作任务;协助做好对口联系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加强人员值守和防控物资、资金保障;党员干部就近参与所在社区的疫情防控工作。抓好文旅系统疫情防控值班值守工作,落实每日疫情防控信息直报、机关干部及家属健康信息直报、直属单位防疫信息直报机制,强化值班值守和应急处置,确保全文旅系统不发生聚集性感染事件。

7. 加强恢复发展后的疫情防控。按照分区分级、分类分时原则,严格执行《湖北省旅游景区应对疫情有序恢复经营的指导意见》、《关于新冠肺炎疫情后全省公共文化场馆、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有序恢复开放、经营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单位重点人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工作的通知》要求,组织开展防疫消杀、食品安全和消防安全等专项检查,保障全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公共文化场馆恢复开放和文化和旅游项目复工复产后的疫情防控安全。

三、推动文化艺术繁荣发展

8.加强艺术精品创作。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100周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题材,创作推出一批优秀剧目和音乐、舞蹈、美术作品。打造精品节目参加“文化力量·民间精彩”全省第五届广场舞展演。扶持引导精品花鼓戏《雷雨》创作。

9.开展系列文化活动。承办第十一届湖北(潜江)国际龙虾节、第四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期间系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建党10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积极开展“戏曲进校园”“非遗进校园”等活动。

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10.统筹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成文化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场馆建设。推进乡镇文化站提档升级工程,全市乡镇文化站建设达标率100%。探索旅游厕所在建设、评星达标等领域的新思路新举措,建立和完善旅游厕所长效管理机制。完成旅游厕所新三年行动计划任务,重点推进曹禺文化旅游城、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等景区旅游厕所建设。

11.提高基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深入推进“县聘乡用”机制落实,力争每个文化站落实1个财政编制。推进文化馆图书馆分馆制建设,年内分馆建设覆盖全市80%以上乡镇。组织开展全市农村文化队伍骨干培训。

12.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开展文化“三送三进”、免费开放等惠民活动,推进文化惠民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持续开展“潜江大舞台”文艺展演活动、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下乡慰问活动、“长江读书节”等品牌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志愿活动。

五、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13.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加快龙湾遗址考古勘探,丰富遗址公园文化内涵。做好遗址公园水系护坡加固工程,开展绿化整治,提升龙湾遗址公园保护展示水平。实施十号湖墓保护展示工程,保护十号湖墓本体及周边环境,打造成市民休闲游览景点。开发文物文创产品,促进文旅融合。

14.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工程开展《潜江市革命旧(遗)址保护利用规划》编制,以规划为蓝本,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革命文物遗迹综合保护和开发利用。启动李汉俊革命纪念馆项目建设,做好相关资料和文物的抢救性收集工作。推动红二军团部旧址的布展和拖船埠革命旧址保护展示工作。推进熊口镇文物建筑的保护与修缮、周边环境整治、立面改造等,争取建成全省旧(遗)址保护与利用示范项目。

15.提高博物馆资源利用水平。继续做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提高服务水平。彰显潜江文化特色、高标准建设博物馆新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章华台基址展示馆陈列布展提升。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代表性见证物征集和保存工作,彰显博物馆社会责任。筹备建党100周年系列历史回顾主题活动。

16.提升非遗传承活力。做好全市70岁以上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的全面抢救性记录保护,进一步完善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传承人资料整理、建档。有序开展非遗传承传习项目系列培训。加大搜集力度,进一步丰富全市各非遗展示场馆布展内容。开展《潜江非遗宝典》、潜江非遗丛书、潜江民歌进校园乡土教材等书籍编撰及出版准备工作。深入开展非遗项目研学工作。

17.促进非遗文化传播。开展“魅力潜江”2020年传统节日系列、“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非遗展示展演活动。指导非遗传承基地、文化站开展各类非遗传承、培训及传统文化活动。开通潜江非遗网络教学及宣传平台。

六、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18.完善全域旅游发展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全域旅游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能,统筹做好全域旅游发展工作。建立健全全域旅游领导小组工作机制,按照全域旅游规划部署,有序推进全域旅游工作开展。

19.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全域旅游标识导览系统项目建设。充分发挥省市级招商平台作用,积极主动推介潜江文旅项目。做好曹禺文化旅游城、返湾湖湿地度假区等招商引资项目服务工作。

20.开展多样化旅游活动。开展乡村文化旅游节、国民公路G318自驾文化旅游节,推介乡土旅游资源。组织参加全省“第二届荆楚乡村文化旅游节”、“花点时间,惠游湖北”等活动,扩大本土旅游品牌影响。做好“中国旅游日”、第二届全省红色故事导游大赛等相关活动。

21.提升旅游服务能力。对地接、优质旅游企业落实奖励政策,推动旅行社、星级酒店升级打造,通过政府扶持的方式提升旅游服务能力。坚持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加强导游考试培训,完善旅行社、A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等级动态监管机制。深化“文明旅游行动计划”,开展旅游志愿服务行动,不断加强文明旅游宣传。依托市旅游行业协会,进一步规范行业市场。

22.推动旅游产品营销。结合国家层面的品牌打造,推动旅游名县、名镇、名村、名街等创建活动,组织开展旅游名店、名厨等评选活动。积极融入央视主流媒体营销,积极参加大型文旅博览会、推介会和各类城市营销活动。制作旅游宣传专题片、画册、视频、MV、动漫、文创产品等,拓展线上线下营销渠道,塑造更加靓丽的城市旅游名片。

七、促进文旅市场健康发展

23.加强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强化日常监管,开展“暑期集中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等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做好文化和旅游市场领域“双打”“扫黑除恶”“扫黄打非”工作。  

24.提升综合执法效能。全面推行综合执法“三项制度”,深化网络文化市场专项整治。推进“互联网+综合执法”,搭建制度化、标准化、信息化综合行政执法服务平台。规范自由裁量权,实现实时的信息交流。组织开展基础法律法规、执法文书制作、市场管理与执法培训,全年执法培训时间不少于40个学时。

25.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坚持以信息化手段加强市场管理,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将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落实在日常监管和行政执法过程中,探索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26.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充分运用“互联网服务”和大数据技术,减少办事环节,减少收件材料,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强化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积极完成政务服务事项目录管理系统实施事项纳入工作,确保纳入率100%。及时公布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法律依据、申请条件、申报材料、办理程序、办理时限、联系方式、投诉渠道等事项,接受社会的监督。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实现“最多跑一次、一窗受理、线上审批、统一出证”目标。

八、加快体育强市步伐

27.推动全民健身深度发展。大力推进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建设,广泛发动社会资本建设更多运动项目中心和各类体育项目。做好奥体中心、体育中心篮球馆副馆、返湾湖运动综合体二期、东方体艺中心、室内冰场项目建设。发挥好体育协会和社会公众的力量,统筹做好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水平,搭建好“体育总会+单项协会+俱乐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组织网络。积极探索体医融合发展,将国民体质相关指标监测纳入居民健康体检推荐范围,构建体医融合发展的国民体质监测体系。

28.加快竞技体育突破发展。指导少儿体校建立完善管理、运营和考核体系,完善少儿体校及校外训练点布局、训练工作。加大对青少年俱乐部等培训机构的扶持,构建上下衔接、逐级选拔的竞赛体系。制定出台潜江市体育特色学校评选标准,引导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出台相关措施,鼓励学校在发展三大球基础上,在户外健身、游泳、乒乓球、羽毛球、自行车等项目上加快引领与指导。承办高水平小轮车比赛,逐步提高小轮车项目的认知度,搭建完善小轮车运动队梯队。

29.支持体育产业振兴发展。推动体育制造业发展,支持利维高等体育服装制造企业争创国家级产业示范单位。推进健康旅游产业发展,积极申报体育旅游项目、线路、基地,在汉江、东荆河沿线以及高石碑、后湖管理区等地规划体育运动设施,促进体育与旅游深度融合。促进运动休闲项目发展。注重体育经济培育工作,建立健全体育产业名录库,引导赛事运营、赛事中介等机构落户。

九、推进广电事业新发展

30.加强广电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和改进农村应急广播“村村响”体系建设。争取市政府支持,引入市场机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社会机构代为维护,建立“村村响”长效运维管理机制,全面提升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经费保障水平和优质产品供给服务能力。

31.做好广播电视监管平台建设。将广电监管平台与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平台在体制机制、平台运营、人员编制等领域进行整合,形成全融合、综合性、高水平的全市文化广电监管平台。

32.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部署,切实做好广播电视新闻舆论阵地建设和管理。加强意识形态引导监管,确保重大活动、重大敏感时间节点意识形态领域绝对安全。

十、强化各项基础保障

33.做好“十四五”规划发展工作。编制《潜江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以及“十四五”公共服务、文化艺术、体育、广电、文物、非遗等专项规划。做好《潜江市全域旅游规划》《潜江市“十四五”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规划》《龙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等重点规划。深入研究谋划一批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举措。积极参与全市重大战略规划和区域性规划编制工作。

34.抓好精准扶贫和对口支援工作。做好文化扶贫工作,全市贫困村文化活动室全覆盖,开展丰富多彩的精准扶贫慰问演出活动。继续探索旅游扶贫有效模式。加强对口扶贫地区、驻点村的脱贫帮扶工作,按市统一部署做好援疆工作。做好2019年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工作。

35.助力文明城市创建。“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利民”为目标,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严格对标“两个测评体系”,高质量做好文化旅游网上申报、实地迎检等工作。开展文明体育、文明旅游、文明单位、文明庭院、文明餐桌等系列创建活动。做好文博场馆、文旅市场、“垃圾分类”等专项检查工作。完成潜江好人申报评选。

36.深入开展学习调研。聚焦打造“能源新城”“微电芯城”“生态绿城”“文旅红城”,特别是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市“两会”、市委常委会 2020 年工作要点确定的重大部署、重点工作、重要安排开展建议类、经验类调研活动。突出问题导向,找准文化、旅游、体育、广电、文物、非遗工作在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领域存在的矛盾瓶颈,提出切实可行的思路举措,更好指导和推动各项事业发展。

37.守牢安全底线。严格按照“三个必须”要求,抓好安全生产属地责任、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落实,完善安全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健全旅游安全专委会组织架构,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重点时段、重点场所的安全隐患集中排查和治理力度。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完善文化、文物和旅游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安全风险防范长效机制,开展安全风险隐患摸底调查。严格落实文物安全保护责任,持续开展博物馆安全和文物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和电气火灾综合治理工作,做好基建过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风险防范工作,探索网上监管、远程监管、数字监管等新方式,提高文化和旅游安全风险预警、预测和风险化解能力。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我要纠错 关闭窗口